-
輕鬆瘦!打擊掰掰肉先練三頭肌
歌壇天后蔡依林常在演唱會秀出結實的手臂與好身材,其實她是靠多年運動健身才有此成果,但卻有許多年過半百的熟齡女性不敢運動,主要是擔心可能會練出肌肉變成「金剛老芭比」。體適能專家DiDi老師特地設計針對打擊掰掰肉、訓練三頭肌的簡易動作,只要每天持之以恆運動,坐著也能輕鬆瘦。
體適能教練DiDi老師強調,對許多歐美女性而言,身上有肌肉是一種健美的象徵,但是亞洲女性卻比較排斥,往往只想消除身上多餘的體脂肪,卻不願意接受肌力訓練。其實女性因為體內的荷爾蒙和遺傳基因的緣故,天生比男性少了30%的肌肉量,若要靠運動練成「肌肉芭比」,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因此不需過度擔心運動減重會練出太多肌肉。
練出適量肌肉 可提升基礎代謝率
「有肌肉的人比較不容易有體脂肪,而且身體線條會變得很美。」DiDi老師指出,當身體肌肉含量比較高的時候,基礎代謝率也會隨之提升,而且每天消耗的總卡路里,也會因身體肌肉較多而提高,連睡覺時也會消耗熱量,如同穿上一層天然的「塑身衣」。
對於想要減重的人而言,適量的肌肉是消耗卡路里最好的幫手,若可透過運動練出適量的肌肉,再加強肌耐力訓練,不但可以帶動關節靈活地活動,也對骨骼、關節和韌帶產生足夠的保護力,肌力和肌耐力都好的人,萬一不慎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一點小碰撞,也比較不容易受傷。
卡在手臂下那一圈肥滋滋的掰掰肉,是許多女性難以減掉的心頭大患,DiDi老師說明,打擊掰掰肉可訓練手臂的三頭肌,可以單獨做,也可以搭配《Only 20分鐘 燃燒頑固體脂肪》一書中的舞蹈動作,當成瘦身燃脂的間歇性運動。
【訓練三頭肌動作】
1.雙手打開至於肩膀後方地面,手指尖朝前,挺胸,肩膀遠離耳朵。
2.手肘彎曲後伸直,彎曲手肘後(依照自己體力能負擔的角度而定)背後往地板方向靠近,稍作停留後將手肘伸直,此時感覺手掌用力推地板,讓身體遠離地面。重複動作20下後休息10秒鐘,共3回合。
【DiDi老師小叮嚀】:
以上兩個分解動作中,手肘彎曲的角度是區分難度的標準,手肘彎曲越多,難度就越高,感覺也越累。對於曾經因為做太多家事導致手腕關節疼痛的中年主婦,或因跌倒意外受傷的人而言,就不適合做此動作。
-
學習深呼吸 可緩解焦慮情緒
焦慮屬於常見的情緒反應,包括參加考試、面試公開演講等,都可能會因壓力過大產生焦慮現象,當人處於焦慮時,若不能適度舒緩,恐會出現心煩意亂、甚至伴隨頭暈、手腳發抖、冰冷等生理症狀出現。心理師建議,想要避免焦慮找上門,其實可學習深呼吸來緩解情緒。
以文獻證實,適度的焦慮的確有效幫助強化注意力,激發潛能,但最害怕是焦慮引起的過度反應等現象;公職臨床心理師柯俊銘指出,其實可透過自我調解的方式,有效舒緩情緒。
臨床心理師柯俊銘進一步說明,像是可以讓自己嘗試深呼吸,從鼻子吸氣,再由嘴巴吐氣,記得動作都要緩慢進行,另外也可針對手指、手臂、額頭等進行漸進肌肉放鬆,讓肌肉持續用力約5秒後,再慢慢放鬆下來,且隨時保持正面思考,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取代我完蛋了等想法,打擊焦慮。
另外,也可從1000倒數至0等的計數方式,暫時轉移注意力,讓心態可以從不安跳脫出來,阻止焦慮延伸;柯俊銘提醒,若透過這些方式,仍無法舒緩情緒,建議應尋求專業心理師等的協助,找出原因,對症治療,就能遠離焦慮的纏身。
-
風疹發作來無影、去無蹤 不知因
風疹又稱為癮疹,常會在皮膚出現膨然隆起的紅色搔癢性癢疹。中醫師陳至奐表示,這種皮膚病具有風的特性,發作時來無影,發作後去無蹤,皮膚患處型態呈現大小不等的情形,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,通常驟然出現,持續幾個鐘頭或幾天之後自行消退,癒後通常不留痕跡,患者接受治療可降低復發機會。
陳醫師指出,大部份患者找不到發病原因,中醫認為人體保衛肌表的正氣不足,加上環境不良物質誘發就可能形成風疹,反覆發作超過六周稱為慢性風疹,病情可能遷延數月或數年之久。
中醫治療常分為風寒、風熱、濕熱、血虛風燥、血熱、血瘀等證型。屬於風寒者皮膚患處風疹塊顏色淡呈粉白或粉紅,遇冷或遇風則症狀加劇,遇暖則症狀減輕,通常在冬、春兩季發病,治宜疏風散寒。
屬於風熱者多半見於急性風疹,,多半會在春、夏兩季發病,治宜疏風清熱;屬於濕熱證者,皮膚患處風疹塊出現時常劇烈搔癢、紅疹糜爛、紅斑腫脹、滲出分泌物,經常伴隨腹痛、便祕、腹瀉等症狀,治宜疏風解表兼通腑泄熱。
屬於血虛風燥者常見於慢性風疹,治宜養血消風潤燥;屬於血熱者初起患處風疹塊較少,夜間皮膚灼熱刺癢,搔癢後起紅紫條塊,治宜清熱涼血。
-
研究指午睡會縮短壽命 不睡太久就無礙
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,白天睡覺會縮短壽命,研究調查的40到79歲的對象,有午睡習慣的人,死亡率高了百分之14。
劍橋大學的研究調查了16萬人,歷時13年,期間有三千人死亡,研究發現,午睡時間愈長,死亡機率就愈高。
科學家還搞不清楚其中原因,不過他們發現,成人午睡睡太久,死亡原因多半與呼吸系統疾病有關,包括支氣管炎、肺炎以及肺氣腫,研究推測有可能是午睡會引起身體發炎反應。
研究建議,如果只是想在漫長的工作中,緩解一下疲勞,稍稍恢復精力,小寐便可,午睡不超過一小時,就沒有關係。
-
過敏打針好的快?僅加速緩解不適
「醫師,我孩子皮膚過敏一直好不了,能不能幫他打一針,讓他比較好的快?」打針好的快的這個觀念,深植許多人的心中。因此,在就診時,經常可聽見患者對醫師提出類似的要求。不過,打針對於改善、治療過敏症狀真有這麼好的效果嗎?醫師表示,針劑的治療方式,只是加速當下症狀的緩解速度,而非能快速控制、治癒過敏問題,且並非人人適用。
施打針劑能改善不適 但無法根治過敏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王國憲表示,透過施打於血液、肌肉部位的針劑,相較於一般藥物,不需經過人體消化、吸收的漫長時間,確實能讓藥效在幾個小時內發揮作用,有效改善當下過敏引起的不適反應,使患者在短時間內症狀明顯緩解,但它仍屬於一次性的治療方式,只是加速藥效發揮的速度而已,藥效最多也只能維持半天左右。
且施打針劑的治療方式,主要是使用在出現呼吸困難、眼睛紅腫、水腫等若不加以控制,恐影響性命安全的急性過敏患者身上。更重要的是,針對此類急性過敏、症狀嚴重的患者,往往無法只靠一支針劑達到改善症狀的作用,甚至一天需要施打3到4之以上的針劑,並連續施打一周才能達到緩和的效果。
遺傳性過敏患者減緩不適 先找出過敏原
因此,對於過敏反應是因本身體內的自體免疫系統出現異常,對特定物質、過敏原敏感的遺傳性過敏的患者來說,期望透過打針的方式,來快速控制過敏問題,改善過敏體質並不合適、效果更是有限。王國憲醫師建議,有遺傳性過敏的民眾,若想要有效達到舒解、預防過敏症狀發生的目的,還是要從找出過敏原、減少接觸做起。
【醫師小叮嚀】:
過敏原究竟包括哪一些呢?事實上,平常生活的環境中,就存在許多的致敏因子,從日常飲食中的蔬果、海鮮、肉類、飲品、香料,到空氣中的塵螨、灰塵、花粉,甚至於濕度的高低、氣溫都可能誘發過敏症狀出現,可說是防不慎防。
但若不加以防範,卻會讓過敏症狀更加惡化,到底平常能做哪些事,盡可能來預防過敏問題的發生、加重呢?王國憲醫師表示,民眾不妨可以從維持居家環境清潔、減少接觸化學合成的清潔劑,改用不含香精、防腐劑的種類著手。
-
罹患「名模病」怎麼辦?
中國超模宋姍姍因常感到胸悶、心悸而來台健檢,發現患有「二尖瓣脫垂」,新聞播出後,喚起不少民眾對「名模病」的好奇。不過,醫師表示,由於二尖瓣脫垂只是身體的小毛病,並非重大疾病,因此治療上多以定期追蹤複查心臟超音波為主。
什麼是「二尖瓣脫垂」?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魏崢表示,心臟有四個腔室和四組瓣膜,介於左心房與左心室的就稱為二尖瓣,是由前後兩組成,倘若其中一葉或兩葉因瓣膜過長、或腔室大小改變、或連接的乳突肌發生病變,在二尖瓣關閉時,便會向左心房的方向凸出,而產生所謂的脫垂現象,若再加上臨床上的症狀,便稱為「二尖瓣脫垂症候群」。
二尖瓣脫垂是很常見的瓣膜病!其發生率在一般人大約3-5%、年輕男性約4-10%、年輕女性卻可高達28%!因好發於年輕女性,且患者體重往往較輕、背部較直、胸廓扁平,因而常被戲稱為「名模病」,但仍有少部分病人可能有家族史。
魏崢主任指出,大部分二尖瓣脫垂患者不會有明顯症狀,只有部分患者會有疲倦、心悸、胸疼、焦慮等非特異症狀出現,但這些症狀大多與自律神經功能異常有關,是否與二尖瓣脫垂有絕對關係,仍有待商榷。
治療上,由於二尖瓣脫垂只是身體的小毛病,患者若無症狀、無二尖瓣閉鎖不全者,基本上不需治療,只要定期返院追蹤複查心臟超音波即可。不過,患者若容易有胸悶、心悸時,應適量攝取咖啡或茶等飲品。
另外,約有15%二尖瓣脫垂患者會合併有瓣膜閉鎖不全,若患者有二尖瓣閉鎖不全,除每年複查一次外,也應注意在進行拔牙等手術時,應給予抗生素,預防心內膜炎,至於服用期間長短則是依症狀嚴重程度而定。
-
《蛋白質攝多少?》長期肉食體質變酸?
網路流傳,肉類食物吃太多會影響體質。對此,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風城醫師表示,長期多吃肉類食物其實不會影響體質;網路說法沒有學術根據,有些國家人民肉食為主,對健康也沒有太大的影響,最多產生消化不良。
網路流傳,肉類屬於酸性食物,長期大量肉食可能導致體質偏酸,進而引起一些慢性疾病。陳醫師指出,有部分民眾可能會受肉類食物所影響,主要跟個人體質有關,不過,長期大量肉食還是會引起肌肉、關節痠痛,以及神經痛、痛風等症狀或病症,因此,飲食宜均衡比較好。
陳風城醫師建議民眾平常多喝鹼性水來避免體質偏酸,也可以透過中醫療法來改善體質,如小柴胡湯、加味逍遙散、參苓白朮散等中藥方皆是。
針灸療法也可以調整體質,實證以瀉法為主、虛證以補法為主,適合針灸足三里、合谷等穴位。
足三里穴屬胃經,位在外膝眼下約四橫指、脛骨邊緣,找穴時左腿用右手、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尋找,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,指尖處即為穴位;合谷穴屬大腸經,位在兩手拇指、食指合攏後肌肉隆起處。
-
因胃癌切除部分胃 該如何補充營養?
問:我先生是胃癌患者,經過切除及化療,現正休養中,我該如何幫她補充營養?(63歲,李太太)
答:補充營養當然很重要,但如果做到均衡飲食,營養通常就足夠了。但這位病友是胃部切除,胃的容積通常在1500至2000c.c.,它負責儲存、研磨以及幫助吸收鐵質與維他命B12。一旦把胃切掉,第一,胃容量變小、容易飽脹;第二,沒有幽門調控食物消化順序,食物及水分可能突然直接進小腸,造成腹脹及腹痛,甚至潮紅、心跳加速、暈眩、冒汗、或低血糖現象;第三,形成鐵質與維他命B12的缺乏,容易貧血。
建議應與醫師、營養師討論個別情形,改變飲食習慣,第一,少量多餐,每天至少進食六餐;第二,把食物咬碎再吞嚥;第三,少喝甜食與含糖飲料;第四,進餐時避免喝湯或飲料;第五,多攝取蛋白質食物,如肉、魚、豆、蛋、奶製品。
另外,多吃高纖食物如蔬菜、水果,讓腸道多蠕動;消化不易的食物如肉粽、糯米則不要吃。
-
更年期後 貧血是否會改善?
問:我的血紅素9.3,是貧血嗎?要吃鐵劑嗎?不吃會怎樣?很多女孩因經血過多都會貧血,我已快到更年期,所以更年期後,貧血是否自然會改善?(53歲,沈小姐)
答:血紅素的標準值,男性是14-18 mg/dl;女性是12-16 mg/dl。妳的數值9.3,目前就是貧血,但建議妳到醫院檢查,因為還要看平均紅血球容積MCV與紅血球數量,來綜合評估確定是哪一種貧血。如果是缺鐵性貧血,就要補充鐵劑;如果是地中海型貧血,要再確定是哪一型,這類貧血毋須補充鐵劑,但有優生保健上的議題,因為另一半也有地中海型貧血的話,可能會造成下一代孩子需要長期輸血;如果是疾病引起的發炎型貧血,可能需要治療潛在的疾病;維他命缺乏的貧血,可能是缺乏維他命B12或葉酸,確定之後就要加以補充。
確定貧血的原因也很重要,因為貧血也可能是胃與大腸出血,或是有大腸癌,息肉造成貧血;也可能肇因於月經量很多,或變多,是不是子宮肌瘤所造成?子宮肌瘤症狀通常是經痛、經期不規則、月經量很多。
如果忽略貧血症狀而不去看診,可能會造成呼吸急促、胸悶、心悸、頭暈不舒服、注意力不集中。而缺鐵性貧血,可能會出現指甲變得較脆,甚至掉髮。
是否更年期之後,貧血就會改善?有可能會改善,但前提是要確認貧血的原因。
-
何為"順丁烯二酸"?
毒澱粉事件波及越來越廣,從粉圓、芋圓、板條,到豆花、肉圓,只要口感Q彈的加工食品幾乎淪陷,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大膽推測,不肖業者違法使用工業原料「順丁烯二酸」,是導致國人腎臟病高居全球之冠的主要原因。 林杰樑指出,歐美研究發現,低蛋白飲食、也就是食用「澱粉類食物」,可以降低腎臟疾病的發生率,不過在台灣,常吃澱粉加工品的人,腎臟功能反而容易出問題。 林杰樑指出,「順丁烯二酸」也就是俗稱的「馬來酸」致病毒性高,尤其對腎臟具有高毒性,以60公斤的成人為例,一天攝取0.03公克「馬來酸」,長期使用,就可能影響腎臟功能,許多民眾將板條、肉圓等澱粉加工食品當成主食,隨便吃一碗就超標。 林杰樑指出,不肖業者從事不法行為超過十年以上,這也解釋了我國腎臟病患的比率為何位居全球之冠。 不過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則持不同看法,她認為,「馬來酸」沒有太嚴重的毒性,消費者不用過於緊張。